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鉴往可以知来,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正当其时,有益于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有利于更好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学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奋发有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前进道路上有什么艰难险阻,只要守住这个灵魂和根本,我们就时刻都有志气、骨气和底气,而文化自信不仅永远不会倾倒,还将化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深入抓好“四史”宣传教育的“风向标”。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培育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四史”文化的深植厚培和丰富滋养,继承和发扬“四史”文化是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要时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时刻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四史”宣传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始终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自己,深刻认识树立文化自信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树立文化自信背后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优势,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继而永葆心有红色的革命情怀。
文化自信是深入抓好“四史”宣传教育的“压舱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血脉,彰显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触摸文化惠民、文化兴城的脉搏,要时刻深入创作具有传播党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的文化作品和戏曲文艺节目,让更多的“四史”宣传教育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并且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市民讲习所、机关职工讲习所等多种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在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网站中弘扬好党史文化,真正切实的做到“讲”“习”结合,知行合一,让学习和深爱“四史”文化的每个人都成为阐释创新“四史”文化的传承者、考证者、记录者、实践者,进而传承和弘扬好“四史”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的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终推动“四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文化自信是深入抓好“四史”宣传教育的“主心骨”。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以文化人、培育新人。党员干部是基层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为群众办事的践行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始终弘扬和宣传好“四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一起始终坚守好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昌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进而紧密结合时代的需求,激活其核心内在动力,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创新精神,将“四史”文化的思想优势与时代价值更好的阐释研究与传承运用好,使“四史”文化的传承获得更坚实的依靠,“四史”文化的深挖、研究、传播、传承有更具体的落地点,实现“四史”宣传教育真正的落得了地,扎得下根,筑得了魂,最终真正的去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能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明礼树德,礼德相长,起到动员社会各界群众传播文明、崇尚模范、凝聚道德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一代,胸怀祖国、胸怀人民,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建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进而树立远大理想和塑造完美人格。
文化源于人民,文化属于人民,文化为了人民。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必须清醒认识我们当下的建设和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更加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全力巩固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来实现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升级跨越。要不断继续挖掘宣传道德典型,充分展示高尚行为,弘扬人间正气,树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良好风尚,同时用发展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把弘扬和宣传“四史”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常态性、长效性的工作,来积极传递凡人善举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共同唱响道德建设主旋律,激发投身文化大发展的创造热情,凝聚推进文化大发展的强大力量,谱写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最终为真正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助力。
(作者系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