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的穿着,安顺的吃喝”。安顺是个爱吃、会吃、喜好研究吃的地方,这里美食多元丰富,酸甜苦辣咸每种口味都有。赠君一份食单,享最真安顺乡土滋味。
油炸粑稀饭
作为一个喜欢家乡美食的人,在朋友聚会回忆起小时候的小吃时,我却每每不敢多言。原因无他,我少时的小吃经历,实在贫乏。那时候,父母对我管教甚严,整个小学阶段,我就没有在家以外的地方吃过早餐。
在安顺一中读初中后,情况略有些松动,盖因此时全家搬与外公外婆一起住,外公隔一两个星期会背着父母给我角把钱零花。那时的一角钱,尚不够在外面坐下来吃一顿早餐,但我可以攒。某日,攒够三角,上学前在家敷衍两口,便直奔一中校门外的油炸粑稀饭摊摊而去。
这是策划了许久的行动。油炸粑家里偶尔也吃,我很喜欢;但油炸粑加上稀饭是什么味道,此前却从未尝过。到摊位坐定,学着老顾客叫上两个油炸粑,一碗稀饭;端上来后,又学着人家拌匀,乃迫不及待闷头大嚼。
炸好的油炸粑
那一顿的酣畅淋漓,至今犹在目前。那时的我,口味尚不择精粗,只是惊奇地发现,加了稀饭的油炸粑竟会呈现出如此的美味,比我在家里吃的所有早餐都好吃多了。
后来慢慢才知道,这道小吃实在是极不平凡。
乡贤戴明贤先生在其名著《一个人的安顺》中,对油炸粑稀饭有极精炼而传神的描述:
类似油茶而滋味各别。所谓稀饭,其实是米面羹汤。把油锅中炸得嫩黄酥脆的豆沙窝一切九瓣,放入米羹之中,撒上蘟子精盐粉末,再浇上一勺锅中沸油,“哧”的一声,即可食用。其味醇厚甘糯,是早点中顾客最多的品种。豆沙窝之外,还有糍粑片,“手指头儿”(糍粑片一端切开几个岔,状如手掌),任选。蘟子读如“引子”,有的地方叫苏麻。紫黑色小圆粒,状如油籽,香味极浓。
油炸粑稀饭
豆沙窝即油炸豆沙粑,豆沙窝是贵阳的叫法。将赤豆(亦称红小豆,安顺人叫饭豆)煮熟碾碎,加姜葱拌匀,入油锅炒香;以刚舂好的糍粑包而裹之,复入油锅炸制,即成油炸豆沙粑。这是黔中一带普遍的做法,安顺周边的平坝、关岭,均以油炸豆沙粑称名。但油炸粑还要加稀饭食之,却唯安顺城区独有。
豆沙馅
油炸粑稀饭出现的具体时间,今已不可考,但不影响我对发明者的无限钦佩。油炸豆沙粑,慢熬米面糊,本来毫不搭界,偏偏不知道哪位乡贤信手将之拈在一起——油炸豆沙粑增加了稀饭的层次,稀饭解了油炸粑的干腻,酥脆软滑,渐次呈现,相互生色,美美与共;本为乱搭,谁知道竟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洵成绝配;再加上一勺热油激发的浓浓蘟子香以为提领,风韵独绝,至今仍是我所吃过的各地小吃中之最富特色和创意者。
上班后,经济逐渐宽裕,追逐美食之余,对这道地方名吃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油炸豆沙粑,慢熬米面糊,说起来简单,实则极为考究。
先是油需猪油,以其本味醇厚且无异味,换诸他油则风味尽失。次则豆沙粑需现舂现包,滚油炸制,才有外表酥脆、内里软糯的口感;若用冷却后的豆沙粑炸制,则外表板结成壳,脆则脆矣,酥的程度乃大幅下降。此外,米糊、豆沙、蘟盐的制作,亦皆自有其要求。是以安顺的油炸粑稀饭摊摊虽多,能同时满足以上要点者,实在没有几家,遑论在家中制作。
蘟子盐
刚上班的那两年,反复打探之下,方觅得花街口赵一曼旅社旁的一家小店,诸美皆备,允为业中翘楚,乃欣然做好长期光顾的打算。不意不多久,因放纵饮食引发胃疾,一吃糯食便会烧心,只得强忍馋意远离之。那时节,路过油炸粑稀饭摊摊,我连看都不敢看。
又过了几年,一日,无意间路过儒林路,发现新桥边有一家名为“胡记”的店铺在经营油炸粑,食者甚多。忍不住多看两眼,凭经验、看成色,感觉味道应该不错。一念间,馋虫大动,实在捱不住,心想,烧心便烧心罢,先饱了口福再说。
“哧啦”一声,暌违已久的油炸粑稀饭端了上来,一箸入口,乃大为惊喜——馋虫得慰倒在其次,关键是他家油炸粑之酥脆,我此前从未得尝,入口居然带脆响。稀饭亦浓稠得宜,豆沙香浓适口,我知道,无意中拜着真佛了。
更让我高兴的,是吃了之后,肠胃并无异常;第二天再试,亦复如是。油炸粑稀饭从此回归我的生活,我也成了他家的粉丝。
后来,与友人交谈得知,德高望重的戴明贤先生也是他家常客,每从省城来安,必至他家打卡。再后来,我亦有幸陪戴老师(安顺人对其不变的称呼)去了几次。一次,看着已至耄耋之年的戴老师与一陌生儿童同桌而食,无论老少,均是一脸的惬意,我忽然想到,油炸粑稀饭的特性,似可归为“厚”“和”二字。
厚者,滋味醇厚,别无异味,南北皆适,老少咸宜,有着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和者,一曰诸味调和,二曰价格亲民。迩来,物价随肉价齐涨,安顺的多数油炸粑也只涨至三块一个,稀饭两块一碗;至多八块钱,可得一顿饱饱的午餐。在随便一碗粉面都要十元以上的今天,有此“厚”“和”二字,安顺小吃界的头把交椅,油炸粑稀饭坐得稳当当的。
近日与一友人谈及这点感受,友人忽然说,我家楼下有家张记油炸粑摊摊,味道不比你说的胡记差。我一听来了兴致,隔日便去寻访。
张记油炸粑摊摊
摊在北街与水洞街的交口处,极不起眼,只有两张小方桌。摊主为夫妇二人,交谈中得知,他们在此处摆摊已逾三十年了。油炸粑稀饭端上来,一尝,果然不错,除了酥脆感还是要略逊胡记一筹外,在安顺,也算顶上水平了。吃完埋单,把我吓了一跳,一个粑粑一碗稀饭,居然只要三块钱!因问摊主,答曰,两块钱一个粑粑,一块钱一碗稀饭,这个价格,他家已卖了多年。问为什么不涨一涨,摊主腼腆一笑:来的都是回头客,老脸老嘴的,只要自家过得去,哪个好意思涨喔。
无独有偶,在张记摊摊斜对面的北街茶城,有一家段记破酥包子店,在安顺个头最大、馅料最足、滋味最好,而一个鲜肉包只需两块五,价格亦属最低。无外乎每次去,门口均排着长队。
在举世皆逐功利的当下,张记和段记不涨价的这份坚持,不知让多少低收入者可以放开肚量,大快朵颐。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序言中有句名句:“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套用一下,凡对安顺小吃有所知者,亦当为张记和段记献上一份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