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这所小学是王若飞的母校,也是贵阳抗日救亡的“心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贵州抗战印记⑤

贵阳网·甲秀新闻
1753782120

在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的一隅古朴四合院中,达德学校旧址静默矗立,它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先驱,更在抗战时期蜕变为贵阳抗日救亡的“心脏”,发出震耳欲聋的革命强音。

1901年,黄干夫、凌秋鹗、贾一民等30余人在忠烈宫成立算学馆,这是贵州最早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两年后,算学馆扩大为达德书社。到1904年,达德书社创办民立小学堂,成为贵州私立学校的开端。之后学校不断发展,1912年正式定名为达德学校。

“达德”之名,取自《中庸》中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要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勇气的人才。

自创立之初,达德学校就走在时代前头,敢于破旧迎新。它最先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女权”,推行妇女不缠足的“天足运动”,还招收女生,并聘请贵州首位女教师董赵德莹授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达德学校迅速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策源地。这里不仅是“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的成立地,更设立了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地下党的秘密活动也在此交织。

进步师生组织“筑光音乐会达德支队”,以《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唤醒民众;创办《新生》刊物,直指“民族解放”的核心主张。

达德学校堪称革命志士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大功。一批批爱国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奔赴祖国各地,投身时代洪流。

七七事变后,达德学校的儿童抗日救亡团在进步人士黄齐生(王若飞的舅舅、著名教育家)的带领下,在贵阳的西湖路口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从而拉开了贵阳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序幕。

达德校友王若飞,早在1919年便赴法追寻真理,后成为中共第一任秘书长,其“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遗言,至今回响在校园的梧桐树下。

这里还走出了李策、严金甡等20余位革命烈士,他们或在《新生》上笔伐卖国贼,或在筑光音乐会中高歌抗战曲,最终将青春热血洒在雨花台、防空洞。

达德学校旧址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勿忘五月七日”的国耻记忆,也见证着从算学馆到抗日堡垒的蜕变。

如今,这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校史展览、情景剧演绎等形式,让年轻一代触摸“达德精神”的温度。那是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教育救国的实践,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策划:邓希容

图片摄影:杨阿敏

海报设计:陈威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

编辑

杨云婷

责编

李柏杉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