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清华学子入黔支教记

人民网
1565148300

入山为何?

作为一个从贵阳一中考去清华的学生,我对“山”有着一种独特的感情。无论是校园里起伏的丘陵,还是城市中错落的建筑,无不令人感受到一种与平原截然不同的隔断感与无力感。大山赋予了贵州独特的魅力,也毫无疑问带给了贵州极大的发展问题。然而作为一个贵阳一中人,我着实感受到了全省教育资源倾斜带来的极大便利,甚至使得我们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同龄人所接收到的教育相差无几。

尤其是进入清华之后,与更多全国各地精英的接触使我越发感受到我在贵州所得到了极大的资源倾斜。贵州倾全省之力构建出了贵阳一中,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得以跨出“山门”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接受教育。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因为区域差异作为落后省份的贵州还有许多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大山深处被遗忘,得不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

我越发感受到,有种使命在召唤我回到贵州真正的大山深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在2019年的暑假,我主动参与到了书脊支教团赴遵义市正安县格林镇太平村小学支队的暑期支教工作,并担任了副支队长。

入山何为?

九天来,全支队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短期支教的意义”:我们究竟教什么才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效果?怎么教才能既使孩子们保持兴趣,又有一定的深意?这样的支教究竟对孩子们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支教队的每个人都在不断思考这些问题。支教的第一天,支教队的学霸于卓洋就遭遇了“滑铁卢”,他的“设计流程概论”在四年级受到了所有同学的一致差评:“听不懂”、“没意思”……作为一个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的学生,我们早已想不起小学时的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不管是知识水平还是心态,我们离他们都已经太远太远了。说实话,作为一个小山村里的普通小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都远低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课程的难度与教授方式,于是便有了之后几天于老师的“手工水火箭”(水火箭图片)、“手工小汽车”等趣味与设计思考并存的课程。

但事实是,无论怎么改进课程,在十天之内我们能传授的知识都是极其有限的。假如我们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只能收到极为微小的效果。知识之上,还存在着更加本质的东西——价值观与态度,而我们准备的两块核心课程正是“遵义故事墙”和“梦想树”。所谓“遵义故事”,自然离不了“红色”,我们通过影视作品、歌曲、绘画(遵义故事墙图片)、课堂等多方面同时入手,告诉孩子们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并最终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梦想树”则承载了更加深刻与沉重的思考,从袁枚的《苔》中的乐观不屈,到《国王的演讲》中的克服恐惧、勇于表达;从《疯狂动物城》中不畏世俗眼光的追求梦想,到每一个孩子亲手写在书签上挂上一棵小树的“梦想宣言”,我们希望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认识自我与家乡,并最终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美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

出山何从?

我们来支教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在九天之后,毫无疑问所有人最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因为我们已经从教学中了解到,“山”从各个方面屏蔽了孩子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从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是一种大势所趋之下的裹挟,孩子们由于处于山中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与外界接触,从而使得他们更加难以获得走出大山所需要的宝贵能力。

国家在“教育扶贫”方面有“扶贫先扶智”的政策,公益组织也在不断向贫困县的乡村学校输送各种各样的软硬件资源,我们这样的高校学生也在不断伸出援手。可以预见,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但是最令我们无奈的是“山”带来的全方位的孤立作用,这种孤立是无孔不入、深入骨髓的,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因此教育扶贫永远在路上不是一句空话,只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加上孩子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一步步把山村的孩子们带向更加美好的山外世界。

编辑

王青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