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五一假期,戴明贤老师邀约,组了一支十几人的大部队,到安顺吃“过街调”。
所谓“过街调”,也就是走街串巷觅小吃。其说由来已久,据说戴先生幼时就曾闻之,我原本有个误解,以为是“过街钓”,就像钓鱼一样,东吃一嘴,西尝一口,看来完全没有道理。
但这也是一个引申出来的意思,“过街调”本来还真的就是一种“调”。随手捡书,湖北襄阳就有一种汉江船工的劳动号子,名为“过街调”。
据说,汉江船工号子分为有“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两类,所谓“上水号子”,是船逆流而上时所喊,有什么“冲天炮”、“踏腿号子”、“撑篙号子”、“下锚号子”、”过街调”等等,而“过街调”即是船到了码头时喊的号子。
另外,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族地区流传的竹马花灯戏里,其唱腔曲牌中,有“闹五更”、“贺灯调”、“欢喜调”、“过街调”等等,很显然是一种地方戏曲的唱腔种类。
在民俗学者黄静华所著的《日常生活视阈中的民间艺人研究》一书里,则记载了云南大理弥渡县密祉乡花灯艺人的各种表演形式。据说,主要是在正月十五演出,此外,遇到盖新房,也会临时组织唱花灯,唱的曲调就有过街灯、门户灯、折子灯等等。
这里提到的过街灯,黄静华在田野调查时发现,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过街子时唱,另一种是会场上表演。过街灯主要是唱过街调”。
拉拉杂杂讲这些,但“过街调”的缘起的确很难详考,也许最早出自劳动号子,然后呢演化为民间曲艺,大概在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甚广。我的猜想是,安顺搞不好过去也有类似上述“过街调”一样的民俗,随着时代变化,慢慢消亡,但这个词却被借来指称扫街觅食,倒是非常风趣的一种说法——小吃分布在街头巷尾,一边过,一边吃,那个调调是蛮过瘾的。
说回这一趟的安顺之行,十几个人,按照本地老友八哥的安排,先吃油炸粑稀饭,然后是干鸡面、牛肉粉。虽然天气阴冷,细雨绵绵,并不影响大家的吃兴,中途不时还有人临时脱队,单独去吃一碗剪粉,买一坨糍粑锅巴,总之各取所需,尽兴就好。
吃过晚饭,再到武庙喝茶,归途依然兴致勃勃,同车者一路闲聊,我半开玩笑地说,安顺小吃有个好玩的特点,不少名字都喜用动词。举例来说,贵阳人吃的卷粉,叫作剪粉,强调把整张米粉剪成小段的动作,虽然很可能是旧时方言不读“U”音,以讹传讹的结果,但选用这个剪字,的确很生动。
再有,贵阳人的糕粑稀饭,其实跟安顺冲冲糕同出一源,偏生后者在命名时也突出动态,点明了吃之前拿大茶壶冲米糊的姿态。还有一个夺夺粉,“夺夺”显然是“戳戳”的谐音,望名生义,夺夺粉的确是得拿根签签戳起来吃。另外,裹卷也是如此,贵阳人的丝娃娃,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要说不同,一米皮,一面皮,一自助,一现成,但在取名字上,却各有妙处,裹卷裹卷,动态十足。
上述皆为闲话,诸君如到安顺,吃得痛快之余,或者会想起这番说辞,摩腹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