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 | “万字符”!吉祥还是邪恶?这种解读太形象

动静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1578200040
积分商场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苗族织锦话题多

苗族刺绣早已名声在外,只要有针线布料,想学就能学,只有绣得好不好之别。而苗族织锦,外人却知之甚少,更难学会。因为织锦要有木织机,要手脚加上脑子,步调一致灵敏配合。像我这样的手脚,虽是不缺不瘸,可上得木机子一试再试,就像跳秧歌扭成了同边手,左甩右甩也甩不回来,只有自叹拙笨,没缘分。

苗族织锦配色艳丽,织锦方法分为挑织和编织,宽的有尺许,窄的一寸。头帕、背带、裙带、腰带等,用上织锦就显得典雅飘逸,风韵卓然。

舟溪、下司这一带的宽幅织锦,是以蚕丝织就的。这种丝织苗锦,比棉织品更加精美。丝从哪儿来?女人们自己种桑养蚕缫丝,各显神通。还要自己上山采集五彩斑斓的草根树叶。采来做什么?用这些植物做染料,自己调色、浸染,纯天然!这也是考验审美和眼力的活儿。颜色的种种微细差别,一般人恍然不觉;爱美的女子会特别在意,犹如在意自己的形貌。女人们聚在一起,这是个聊不完的话题。

染成后,在织机上借助竹片挑纱和脚踩来拉动经纱,然后投梭拉筘。慢工出细活,这一系列的工序繁琐细致,一尺宽的背带,一天只能织上一寸许。这样织出来的苗锦,确实是艺术精品。锦面光滑细腻,夏天我摸过,手感轻柔如风。而冬季,我都不忍心用自己这双粗糙的手去触摸它,怕勾丝。自己不会织,就对它倍加敬重。

图片提供:五彩黔艺博物馆

在纹样上,织机用丝的经纬走向决定了织锦的图案,因为织机经纬的限制,它造就了一种特殊的美——这些原本就富有想象力的图案直接被几何图形化、抽象化了。苗锦将苗族古歌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都做成几何纹样,这与现代艺术特别契合,别有一番韵味。其实现代艺术当中,就有许多原始艺术的基因。织锦纹样的艺术夸张,可以说是亘古传承下来的、直通现代审美的“原始美”。
苗家的刺绣织锦都是有寓意的。特别是蝴蝶、鱼这样的物种,不是汉族的“彩蝶纷飞”和“年年有余”的说法。对蝴蝶,苗族表达了对先祖蝴蝶妈妈的敬意。鱼呢,苗族看重鱼类的多子、繁衍。苗语“鱼”和“余”并非相同发音,不能将苗语的“鱼”生搬硬套,用到汉文的“一字双关”中。将这些图案织就于锦面上,体现了苗族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观念,是苗族的独特文化。

这张清代织锦,就有两种方向的水车纹

各民族工艺图案特色各具,就是对同一种纹样,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苗锦上常常出现的“卍”,是汉语称为“万字”的纹样,这是人类艺术作品中几千年来普遍使用的图形。有人说,正义者用的是正万字“卍”,代表吉祥;反万字“卐”则是邪恶的象征,二者截然相反。有意思的是,苗族织锦并不在乎其正反,从古至今的苗族织锦中都有万字的正反两种纹样,苗族艺人将其形象地称之为“水车纹”。

这张现代织锦上,有两种方向的水车纹

苗族织锦是靠女性传承的。麻江县宣威镇富江村的文胜兰,从14岁起就跟妈妈学习织锦了,出嫁后又跟着婆婆学,成为一名织锦能手。她当年是一个有想法的女孩,曾经在母亲没有织完的锦面上悄然“创新”,自己挺得意,母亲见了,却有一番说教。母亲说,锦面的两边是不能改动的,改动了,线纹会发生错乱。要织出新花样,只能织在中间,这是织锦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规矩。这是织锦艺术的一条定规——框架不能逾矩,而在框架内,可以创新,这里仍有织锦艺术创造的广袤空间。

麻江县下司镇铜鼓村的苗族织锦女艺人杨文秀,是出类拔萃的。我第一次见到她已经是三十年前,那时她画农民画小有名声,耕牛、肥猪、鸟雀、稻谷,被她信手拈来皆入画,鲜活而有灵气。她的丈夫也是农民画高手。与我同行的海外朋友以100元一幅的价钱,向她买了一批去做慈善募捐。三十年前的百元价格,令人咋舌。

杨文秀夫妇的农民画《比手艺》 

直到十年前,我才得知她原本是苗族织锦高手。她生长在苗族织锦最精致的凯里舟溪杨家寨,从15岁起,跟老祖太学织锦,做自己出嫁用的织锦背带。她不仅会编织传统纹样,还能够将心之所想,在木机上织出来,这是艺术创作啊。这种非凡本领,源于一种极好的艺术感觉,是天分。

图片提供:五彩黔艺博物馆

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像杨文秀这样的女子,就是从小在织锦、刺绣等传统工艺的熏陶下,有了对美的认识、感受和创造力,因而她1978年嫁到铜鼓村后,一接触到农民画,就迸发出了强大的艺术创造力。
然而,杨文秀却告诉我,她自从画画以来,二三十年都没有做宽幅织锦了,因为那太“背工”(费工)。话语中,她反复强调“背工”。她还说,这里的年轻人也不学宽幅织锦了,她们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她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还做宽度为1-2寸的花带,跳芦笙的时候用。一天大约能够织出5寸。如果作为礼品送人,就织得粗些,一天可以做八九尺。她画画的收益,当然与做花带有着天差地别。苗族织锦:跳芦笙用的花带

看来,关于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深入到农村。要恢复农耕时代女子不计报酬,一心沉湎于手工艺的局面,已经不可能了,这也是当前传统工艺面临濒危的主因。

编辑

彭瑾 老夏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