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汪汐
我庆幸自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之一。那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成为一名好党员?
从业六年,我在实践中慢慢找到了答案。无数次新闻采访,让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新闻人有一快一慢,快在突发新闻的路上,慢在走基层的路上。
2018年汪汐(前)在织金县农村走基层采访。
行走在莽莽黔山——心中有爱 脚下是根
在单位,我有一个外号叫“出差小达人”,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出差。扎根基层,我找到了一群给我力量的人。
4万多公里是绕地球赤道一圈的长度,也是黔西县金兰镇华山小学教师杨绍书31年行走在大山深处的足迹。坐落在船头山上的瓦房村哈冲组,村民们进出必须翻过一条挂在绝壁上的“天路”,“天路”阻碍了当地孩子的上学路。杨绍书每天往返8公里护送孩子上学,用坚守指引着学生们的出山路。
为了能更好记录杨绍书护送学生上学的全过程,我没有直接到学校采访他,而是凌晨从瓦房村出发,乘船半个小时到达山脚,再爬了一个小时的山路,清晨六点赶到哈冲苗寨,同杨绍书一起走完了上学路。
采访那天,恰逢雨季,山路格外湿滑,我冒着大雨,手脚并用爬上山顶,手上、脚上都是岩石和树枝划开的伤口,手上的鲜血被雨水冲刷掉后,又在下一次爬山用劲儿时冒出来。这样的路,即使是成年人走着都极为费劲,更何况是孩子!欣慰的是,有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哈冲苗寨全体搬迁至县城,杨绍书和学生也开启了新的上学路。
杨绍书的故事,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个侧影,脱贫攻坚给包括哈冲苗寨在内的个人、家庭和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和村民聊天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敢想象家乡能有现在的模样。不论是街边的太阳能路灯、还是文化广场,抑或是老树下纳凉的村民的笑脸,都让我感叹,曾经不敢想象,可现在又充满了想象。
扎根基层采访,让我深深体会到,唯有贴得更近、走得更远,才能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收获平凡却实在的感动,这样的故事能让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也让作为记者的我更加读懂了中国的现实和希望。
冲锋在新闻突发现场——穿破的裤子 走坏的鞋
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我和同事往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回报道,我多次独自一人在灾难现场,爬了半宿山路到达山顶,只为寻找最后一位遇难者家属或受灾群众。
因为经常跑突发新闻采访,同事说:“你很勇敢。”但其实我胆子很小,和普通女生一样,遇到蛇虫会尖叫,害怕黑夜和死亡。但是每次遇到突发,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奔向前方,我想,是这份使命让我变得勇敢和强大。
当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发生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时,我步行近10公里采访周边群众。掌握救援信息、采访搜救情况,实时连线,传递灾情最新消息。
突发报道,拼的是速度和体力,有时也会遇到危险。很多次采访路上,我和同事都面临着考验,六年时间,被划破的五条牛仔裤和每年新换一双的运动鞋,都在提醒我,前行的道路并不是一路顺畅。每当想退却时,一个个给我力量的平凡人,让我不再惧严寒酷暑晒黑容颜,不再畏年华易逝,青春易老,随时准备着出发,坚定前行。
我想,我可能不是第一个到达突发事件现场的,但我一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我一定会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鼓与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坚守中做好每一次采访,于创新中写好每一篇稿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勇敢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