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夺取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趁着气温回暖,丹寨县金泉街道的搬迁群众正忙着采摘、分拣大球盖菇。
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扬社区名扬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 项云
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扬社区名扬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项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是沿海一带,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深圳等,产值大概是280万左右。
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扬社区居民 莫治艳
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扬社区居民莫治艳说:“搬迁过来这里,家门口有了产业,我们也有了工作,每个月收入增加一点,也是很好的。”
丹寨,这个曾经贫困发生率高达49.2的深度贫困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协作、特色产业发展等一系列脱贫“组合拳”,正向业兴人和、景美民富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放眼贵州,昔日的66个贫困县,如今都呈现出环境美、产业强、群众富的新面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综合评价为“好”,群众认可度超过99.12%。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贵州战法,一步一个脚印,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在金沙县,从民乐村蔬菜种植基地采摘的蒜苗第二天就可以端上遵义市民的餐桌。在黔西县屯江村,村里的新路让孩子们的不用再爬“天路”、坐船上学。下大力气破解交通瓶颈制约,贵州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又用两年多的时间,共计投入400多亿元,建成了7.87万公里通组路,为3.99万个自然村寨、1200多万农村百姓的产业发展和便利生活“开了路子”。
在册亨县高洛巴纳布社区,搬迁群众覃忠妹在家楼下的扶贫工厂领取绣片,就可以在家工作;从江县的吴真明,也在社区保安队公益岗位上稳定就业。2016年以来,贵州完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让192万人“挪穷窝”“拔穷根”,在全国960万搬迁总任务中,占了近五分之一。全省各个集中安置点上建起的900多个扶贫车间和200多个开发扶贫基地,为88万搬迁劳动力提供了岗位,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让每个家庭“稳得住”。
册亨县高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 覃忠妹
册亨县高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覃忠妹说:“一个月收入1000多块钱,我们搬来这里可以带娃娃,有公益性岗位,有收入,我们也安心。”
告别贫困,贵州向土地要效益。在都匀,良田坝区千亩土地统一发展高标准的蔬菜种植基地,直销粤港澳大湾区;在织金,曾经广种薄收的石漠化土地上,皂角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引领绿色发展;在黔南州,连续三年的“刺梨提升计划”,推动着传统种植向现代产业的迭代升级,加工能力、综合产值稳步提升,让28.5万名群众从刺梨产业中受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让贵州资源优势不断转变成经济增长优势,全省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确保脱贫成果的质量和成色,贵州聚焦“3+1”保障,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八年间,累计投入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金71.88亿元,实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解决了74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四场硬仗,形成脱贫攻坚“组合拳”,不断汇聚着最优资源向脱贫攻坚聚合。一线干部的艰苦奋斗,广大群众的勤劳拼搏,各方力量的真情帮扶,让贵州这个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实现了923万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减贫人数为全国之最,写就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新起点、新征程、新目标,贵州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