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好水暗河间,流淌地下数万年,共产党来好领导,引出清泉到门前,龙王也要服我管,千亩荒山变良田。”这是毕节市大方县长石镇一直流传的民间顺口溜。
在位于大方县长石镇巨山社区,
有一个直径50余米,略呈圆形的天坑,
天坑内常年暗流涌流,从西往东,
经天坑中部流入天坑东面地下阴河,
当地人俗称锅圈洞。
“长石是个屯,渴死无数人,想要吃颗米,除非痛大病。”缺水少水一直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1952年,时任原长石区委书记的薛巨明,亲自带领长石镇巨山社区村民把锅圈洞内的水,通过人工筑坝,修建引水渠、引水隧洞。
100多人水利修建队伍,
时过半个多世纪,
如今建在的只有年过九旬的张万忠老人。
洞口悬崖绝壁,直下洞底,
落差10至50米不等,天坑东面的岩壁,
分为南北两边,形成岩缝,
岩缝上窄下宽,窄处1米多,
宽处3米左右,愈往上越窄,顶部合缝。
“这个地方是施工最难的地方,因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们只能用绳子绑在两边的岩石上,木板搭在绳子上,沿着垂直的绝壁进行施工,修建引水渠。”当年参加建设的村民张万忠介绍到。
靠北面的岩壁中部,有一岩洞宽约2米,往东经100米左右通出地面,当地群众称为“娃娃洞”。锅圈洞水利工程,就是要将天坑中的地下水引跨到北面岩壁从娃娃洞出于地面。这样艰难的施工环境,当地村民陈世刚回忆:“如果能把锅圈洞的水修出来,我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你们吃。”
越是艰险越向前,
困难并没有吓到巨山社区村民,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
大家群众干劲十足。
1952年10月开始筹划,
成立勘测组、设计组、后勤组、
石工组、木工组、沟渠组,
11月1日,工程启动。
“工程技术人员用绳索一头在地表石头上系牢,一头拴在技术人员腰间,顺绝壁下至洞坑中,进行勘测。”张万忠说道。
通过勘测表明,坑中西面出水处与娃娃洞口处高差有12米,只要从坑中出水处筑坝引水,经半岩中跨过岩穴进人娃娃洞,就可将水引出地面。张万忠说:“当时工地热火朝天,青年人、壮年人、老年人,人人信心百倍,都参与到工程的建设当中来。”
荒山耕地变良田,粮食产量翻翻,
群众从吃包谷到吃上了大米饭。
1953年3月底,锅圈洞水利工程竣工。
共用石工工程14552个,
土工工程10576个,
木工工程667个,用石灰35万斤。
打穿岩壁隧道80米,修沟680米,工程费用3900元。引出的地下水水流量0.22立方米/秒,工程十分顺利,无一人伤亡。当地年近九旬的老人朱庆昌回忆道:“听说锅圈洞的水引出来了,百里之内的人们都跑来观看,现场沸腾,大家都为这一奇迹感到惊叹。”
水渠的成功建成,原来靠种植玉米的巨山社区以及下游近万亩的耕地以及部分荒山,也变成了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