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青春美好说“翠微”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46791680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美丽的诗句出自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但这首诗或许并不仅仅着眼于写“春山夜月”之景色怡人,读诗求“甚解”,诗情更动人。于良史《春山夜月》诗曰: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诗句的意思是,春山美景乐事,赏心悦目,数不胜数,让人流连忘返,直至夜色弥漫,明月高悬。掬一捧清清的山泉水,泉水清清亮亮,捧住的泉水里也有个皎洁的月亮;去抚弄山花,那馥郁的花香袭人,溢满了衣衫。兴致勃勃就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却难舍对这花花草草的深情。翘首南望,是那钟声悠扬之处,那楼台就掩映在青翠幽深的春山之中。

这首诗所写是“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的是“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历来的解诗说诗者大都如此这番地来理解,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这样的理解还是留下了明显的疑问。很显然,本诗的结尾似有深意,说是那“鸣钟处”楼台重重,深掩于“翠微”之中。那么,这“翠微”为什么有“楼台”呢,又为什么要“鸣钟”呢?作者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翠微”二字恰是深层理解这首诗的最关键处,让我们细细道来。

这首诗第一句之“春山”也有写作“春来”的版本,但应当是以“春山”为准,这首诗所写必定为“春山”。该诗最后一句里的“翠微”便可以证明此诗是专写春山的,“翠微”于此本是个文学典故。“翠微”一词最早见于《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注解者大致认为是指半山腰,青青苍苍、葱郁氤氲的样子。诗歌中最早的“翠微”歌咏出自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的《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看看庾信这首诗的题目就知道,明明白白,“春日游山”。因此,“金鞍上翠微”是指骑着骏马游春山,“翠微”在诗里的本意就是指春山青翠幽深的胜境。

唐代多有名人名诗写“翠微”,所写大都是青山含情,隐秀难忘,往往清雅无双,颇堪嗟叹。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有云:“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翠微悬宿雨,丹壑饮晴霓。”张翚《游栖霞寺》有曰:“跻险入幽林,翠微含竹殿。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刘长卿《关门望华山》有云:“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钱起《奉和圣制登朝元阁》有曰:“拂曙銮舆上,晞阳瑞雪晴。翠微回日驭,丹巘驻天行。”更有名气的可能还有这些,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白《赠秋浦柳少府》:“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千家山郭静朝晖,百日江楼坐翠微。”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其二》:“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韩愈《送区弘南归》:“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镌天荒是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陕西终南山。图源:秦岭终南山翠华山南五台景区微信公众号

唐代终南山建有著名的“翠微寺”,细细品味,以下这些诗作写“翠微”往往大有深意。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二》诗有云:“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盛唐的孟浩然也有《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且到了于良史的时代,唐德宗或者还曾“游幸”过翠微寺。后来,刘禹锡至此,也吟有诗作感慨不已。刘禹锡《翠微寺有感》诗云:

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

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

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而刘禹锡诗里有“游幸”与“离宫”的说法,则这翠微寺居然原本是李唐皇家“凉轩避暑”的离宫,刘禹锡诗里的“吾王昔游幸”可能所指的“吾王”也就并非特定指向唐德宗了,是说有唐以来的皇帝多有盛大游幸这“翠微宫”的排场。可是,今非昔比,“翠微宫”终于成了这满是尘埃的“翠微寺”,由此,刘禹锡“吾王昔游幸”“玉座生尘埃”云云,盛衰变迁,感慨万端,这样的诗句也就愈见沉痛了。

翠微寺原本是李唐皇家“凉轩避暑”的离宫?是的,千真万确。唐太宗李世民《秋日翠微宫》诗曰: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圣明天子唐太宗李世民这诗写得也算是中规中矩吧,起笔总写秋凉,再残荷、落叶、归雁、菊花逐一描画,最后抒发高蹈世外、远离凡俗的情怀。但回归到他的本职工作,你是皇帝啊,当皇帝还是要专心一点,而且不是说好这“翠微宫”是用来避暑的吗?这天都凉了,树叶都落一半了,该回城里上班了。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元和郡县志》等史传记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于京兆长安南终南山太和谷造太和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废,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营太和宫”,改为翠微宫。翠微宫正门北开,曰“云霞门”,中有翠微殿、含风殿等楼阁亭台,并为皇太子构建别宫,连延里余,包山为苑。太宗与太子常避暑于此。《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己已,上崩于含风殿。”这是说唐太宗就是在这翠微宫的含风殿驾崩的。后来,这翠微宫便废弃为翠微寺,再也没有重新作为皇家离宫。

唐人《题故翠微宫》诗云:“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对比于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二》诗以“云薄”“天清”这样典雅、崇高的字眼来写翠微宫、皇子陂,显得尤为恭敬、庄重、赤诚,这首《题故翠微宫》的讥讽意味很明显,大约是表示,在“翠微宫”时代,作为皇家禁地,非特别恩宠,即便帝室之胄、王公大臣也不能轻易进入这离宫。但现在,连“翠微寺”也荒废不堪了,天子和高僧都是浮云啊,唯有樵夫自由自在,时不时地砍倒一株两株这昔日皇家禁地的松树。而这首诗的作者说是“骊山游人”,但实质上也即“无名氏”。连无名氏都有这样的歌咏,此诗却也正反映了大唐天子曾频频来此游幸的盛况,也写出了由“翠微宫”变为“翠微寺”的史实。

其实,盛唐的李白早就写有《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长诗,诗中有曰:“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从诗歌的题目可知,李白这是为答和长安崔少府而写成的和诗,这表明,可能太宗皇帝去世后不久,翠微宫便成了官员、文士追今抚昔、吊唁圣明天子的网红打卡地——“终南翠微寺”了。而这样的热度持续不减,再到了于良史以及稍晚的时代,才子温庭筠也写有明确与之相关的诗歌。温庭筠《题翠微寺二十二韵》有云:“涧籁添仙曲,岩花借御香……兰芷承雕辇,杉萝入画堂。”再曰:“龙髯悲满眼,螭首泪沾裳……遗庙青莲在,颓垣碧草芳。无因奏韶濩,流涕对幽篁。”显然,这样的悲歌比较集中地把敬仰献给了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而从更深层次感受,则是对于往昔辉煌盛世的留恋,则是对于当今时势困局的惶恐,则是对于个人蹇滞困顿的惘然。

《春山夜月》的作者于良史其人,文献记载不详。但他最重要的经历是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此后,为张建封所举荐,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张建封则是唐朝中期的名臣,除了于良史之外,著名的韩愈韩昌黎也曾是他的幕僚之一。而杜甫曾写有一首《别张十三建封》诗,说张建封“乃吾故人子”,是老朋友的儿子。诗里杜甫对大唐时势充满忧虑,“大厦倾宜扶”,对张建封大加夸赞期许,“高义在云台,嘶鸣望天衢。羽人扫碧海,功业竟何如。”以张建封为纽带连接,张建封是杜甫的老朋友的儿子,而于良史曾多年担任张建封的幕僚,由此我们可以明晰地知道,于良史距离杜甫的生活年代并不远,则杜甫《重过何氏五首·其二》诗之“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云云,亦或本就是为于良史所熟知的。退一万步讲,即便于良史没有读过杜甫的这首诗,但唐太宗与太子常避暑于“翠微寺”“皇子陂”,也应当是世人皆知的。

而明白了所有这些关于“翠微寺”的掌故,再来品味一下于良史的诗作《春山夜月》,那最后两句诗写“钟声”,写“楼台”,写“翠微”,从太和宫兴废,到翠微宫兴废,青山不改,楼台依然,这最终的翠微寺钟声杳杳,莽莽苍苍,你说,这样写下来的,这两句还能是闲笔吗?那一定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兴寄所在,可谓深沉悲凉,感慨遥深。古人写游玩山水的诗词文赋,往往要有所寄托,这在文学鉴赏里表现出来,大致就像谢灵运的山水诗总有个“玄言尾巴”,后人也往往从眼前景色想到家事国事天下事,往往把山水之乐升华为旷达高洁志或忠君爱国情,例证如大家所熟知的《赤壁赋》《岳阳楼记》等等。当然,大唐文人于良史写下这《春山夜月》诗,真有春夜山中赏月、玩水、观花的乐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也真真堪称“胜事”。但作为侍御史或监察御史的于良史写下此诗,翠微寺的钟声敲响、传来,久久不绝……诗人忠心耿耿,自当殷殷“南望”“翠微”,回想国史、国事、国势,心潮澎湃;再回首,春山青青,万语千言却又消散在这杳杳钟声里……

不过,我们还是喜欢“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的,读这样的诗句叫人口齿生香。特别是“捧起山泉水就捧起了月亮”,这样的清新话语如此文艺,真是令人赞叹,令人过目难忘。

编辑

曾璐

责编

刘志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