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 激活地方内生发展动力

农民日报
1700266140
积分商场
今天(11月18日),《农民日报》刊发新闻《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 激活地方内生发展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笔者与研究团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调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发展现状,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兴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各地也在探索产业兴旺发展的好路子,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在地方旅游的发展带动下逐渐走进外来游客的视野,走向市场。市场化推动了非遗传统工艺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条,对传统工艺材料的需求也带动了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传承人经济收益的提升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去,激发了当地居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与热情。以笔者及团队调研的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为例,融入市场后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带动了本地布料和植物染料等行业的发展,村寨妇女可以在家乡实现就业,改善了贫困地区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此外,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非遗+旅游”更是有效激活了非遗的内在发展潜力,非遗研学游等业态迅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赋予了强劲动能,更助推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路径选择,实现了特色产业的在地化发展。

以笔者及团队调研的贵州丹寨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地方非遗蜡染、古法造纸、银饰等传统技艺,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激活了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宽了生计来源。民族村寨内的绣娘和蜡娘被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起来,凭借着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实现了本地就业,每月可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一些有手艺的妇女凭借自身的技艺参与到地方产业发展中去,其角色身份也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者。此外,非遗传统手工艺不仅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更是吸引了外出务工妇女的返乡创业,非遗手工作坊和小微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最初的蜡染制作更多是作为当地苗族居民的生活用品,并未将其引入到市场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来流通、销售,当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为这些非遗融入市场打开了一扇窗口,曾经的家庭生活用品迅速成为外来游客喜欢的手工艺品。为更好地使自己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能够得到外来游客和消费者的认可,当地的绣娘和蜡娘也积极主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创新丰富非遗手工艺品的样式等。比如行业协会组织当地的绣娘和蜡娘去参加各地举办的时装设计大赛、时装展演等,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民族服饰,并汲取外部的灵感来改进提升非遗作品的实用性和时尚元素。此外,外界学习团队也通过非遗研学的形式,不断与当地绣娘、蜡娘等非遗传承者产生互动,在与外界的频繁交流互动中,村民的眼界更加开阔,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增强了当地居民自力更生和努力奋斗的意识。

以非遗技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要挖掘区域优势资源,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少数民族地区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比如当地的传统手工艺非遗等,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激发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形成自己区域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打造内外联动的新内生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上的从容自信,实现居民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

以非遗技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要聚焦非遗优势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也推动了地方文旅融合。未来对非遗的保护与利用要聚焦关注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有效对接,进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让非遗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让旅游更富有地方文化元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保护方式是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非遗而创新的模式,因此,一定要注意其适用的具体对象,并且要处理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

编辑

兰杰欣

责编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