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非遗情怀成就非遗记录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603256160
【编者按】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从10月24日起,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用三个月(10月、11月、12月)的时间,集中播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成果综述片14集。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华作为学术专员,深度参与了此次抢救性记录工程,特发来文章讲述她与非遗的故事。

本文作者朱伟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代的文化现象积淀深厚,这个概念却是21世纪才出现的,所以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其实与它结缘的时间并不太长。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魅力,令我们所有参与者心醉神迷,心甘情愿投身其间无怨无悔。

茅台酒酿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季克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其“非物质性”指的是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拥有群体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朱伟华采访季克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它最珍稀也是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最为关键,如何在传承人健在时用有效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极为重要。2015年文化部启动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就是基于这种现实的紧迫感。截止到2015年底,已有近30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世,在世传承人中70岁以上的占了56%,开展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迫在眉睫,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的工作。为此,首批记录工作加了“抢救性”三个字,并确定每省抢救性记录10名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此项工作的开展,2016年7月文化部专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试用本)》,要求各省派专家到北京培训,我即是贵州派出人员之一。此次培训使我了解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工程,目的是准确保存文化基因以利复原再现,故也被称为“文化基因工程”。国家下了大决心,在财力上予以高度倾斜,国家记录一个院士拨款50万,记录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拨款达40万。

季克良与记录工作团队成员合影

采集记录成果需要上交原始资料整理和文献片及综述片,而文献片又包括“传承人口述”、“传承人项目实践”和“传承人传承教学”三类记录片。在工作指南中,除了对信息的数字化记录有严格技术指标外,为保证记录的学术性和文化含量,规定每个项目必须配备专门的“学术专员”。也因为这个规定,我们这些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们,有些一方面要参加省里项目验收评审等“裁判员”工作,另一方面也在自己所属非遗类别中被聘为学术专员,作为“运动员”参与学术指导和口述采访等工作。当然,整个验收评审工作采取严格回避制度,自己做学术专员的项目,一定是由其他专家进行评审的。

记录拍摄《茅台酒酿制技艺——季克良》项目

因为这种规定,我在做了多年评审专家之后,首次开始承担学术专员工作,深度参与记录工作过程,对我省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有了具体而真切的感受。由于近距离与传承人直接接触,为民间文化的绚丽丰厚和传承人的身怀绝技深深折服,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也为传承现状忧虑。截至2016年底,我省已有30多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有的项目到了“人走艺亡”的地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所有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从主管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项目保护单位、拍摄执行团队到专家队伍,无不怀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项目负责人和执行团队充分整合资源,积极组织专家,深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村寨家庭,通过艰苦细致的实地采录,认真翔实的资料采集,长时段的追踪拍摄,最后在专家指导下对采集数据进行增补完善。首批十个项目在通过省内专家预审后交到北京,等待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的终审。

2018年7月6日,我和贵州代表团一起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会议厅,等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宣布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结果。在全国评审的268个项目中,仅有25项获得优秀,而我省潘老平(水书习俗)、吴家兴(侗族琵琶歌)、潘萨银花(侗族大歌)三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成果,均被评为优秀,优秀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省非遗中心被授予“最佳组织奖”。由于贵州记录工作的出色表现,我省非遗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吴安宇被推举为全国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负责人代表,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我愿永远在路上”的主题发言,分享我省的工作经验。北图专门向公众举办了“‘多彩贵州’非遗传承人项目推介专场”,参加这次活动最深的印象,是那些闻讯专门赶来贵州老乡为我省非遗成果自豪的笑脸。

第二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会

有了首批记录的高起点,贵州非遗人更加兢兢业业地面对下一轮的记录工作。2019年7月11日,再次坐在北图会议厅,参加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会,心花怒放地见证贵州团队再创辉煌:全国共通过251部记录成果,其中评为优秀的有22部,贵州就占了5部;推出31部展映作品,贵州又占了7部;投票选出3部观众最喜爱影片,贵州还占了2部!各项指标都居全国榜首,省非遗中心当之无愧再次荣获“最佳组织奖”。此次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黎盛翔带队并上台做主题发言,荣获“优秀成果奖”和“观众最喜爱影片奖”两个奖项的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和王景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都受邀出席,季克良作为传承人代表发言,王景才则作为传承人进行了技艺展示。贵州团队的表现耀眼夺目,一次次上台,拿奖拿到手软,优秀成果数量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非遗”传承人记录团队多次采访季克良

但我知道,贵州“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能走在全国前列,这些成果的取得绝非偶然。贵州的非遗传承人特别优秀,贵州的非遗保护记录者特别有情怀。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文化基因信息,管理部门严格要求,工作团队不计成本地投入,从不满足于“规定动作”,有很多“自选动作”。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纪录片在省内评审时被评委唐亚平誉为“里程碑式作品”;在北京专家评审中获得一致高度赞誉;在观众最喜爱影片评选中位列第一,而我正好是这个项目的学术专员,见证了整个拍摄历程的艰辛。茅台酒制作需要一年的周期,拍摄团队就整整跟拍了一年。我仅需完成口述采访工作,仍跟着拍摄团队从夏季、秋季到冬季数临茅台,进入制曲、制酒、勾兑、检验、包装各个车间,采访从工人、技术员到副总各色人等,为季老的口述采访做补充。工作指南规定口述采访片要达到五个小时,而这个项目的口述采访做了10多近20个小时,综述片要求半个小时,这个片子一稿剪出一个半小时,经过修改精简后的成品仍然有一个小时。

季克良与记录工作团队成员合影

贵州的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大多以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拍摄完成,传承人的精神感染着拍摄者,拍摄者以不懈的努力完整呈现着传承人的绝技和精气神。贵州这块美丽的土地留给我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可亲可敬的传承人身上活态保存,也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在非遗项目负责人、拍摄团队、专家评委的辛勤付出中存活。没有比非遗传承人纪录片更能直观体现贵州真山真水真文化、真人真事真情怀的了!现在看到的非遗纪录片,是一批有情怀的非遗人合作的成果,他们怀着敬畏从事这项工作,希望这些记录无愧祖祖辈辈的文化积淀和未来岁月的检验,希望它记录历史,进入历史,留给历史;希望它立足当下,敞开过去,面向未来。


朱伟华,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原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文学院副院长、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贵州屯堡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主攻地域民俗文化、中西戏剧形态、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70多篇。研究成果获中国高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贵州省德艺双磬文艺工作者”、“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 | 往期精选之《三线记忆——黔南篇》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每周六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李沁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