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易,善待自己
00:00 / -如果问你幸福吗?我估计许多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但如果问你焦虑吗?估计许多人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焦虑。何以解忧?
今天小可跟大家来聊一聊一位千百年来的解忧圣手——陶渊明。他曾治愈过怀才不遇的李白、命运多舛的苏轼,也曾温暖过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朱自清和梁启超。陆游、辛弃疾、白居易等无一不是他的小迷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篱边,菊花丛里。一个晚秋的阴天,不远处的南山氤氲在层层云雾之中,恍如一幅水墨画。没有逝去的荒凉,没有当下的挣扎,没有明日的迷茫,只有一个悠然、舒适、自在、惬意的灵魂。
古往今来。陶渊明在诸多人的心目中就是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陶渊明。殊不知,陶渊明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他出身名门,但却赶上家道中落;他曾五次出仕,但皆无功而返;他也曾在人届中年时,迫于生计压力而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为凄凉的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充满了坎坷和无奈,常常饥不饱腹……
也许正应那句“没踩过坑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毕竟过想要的生活,总需花点力气!而陶渊明也就是在历经这种人生境遇的磨难中学会了自我疗愈。这才有了流传后世的落尽豪华见真淳,安贫乐道的诗化人生。
纵使焦虑和苦恼是他的一种生命生存状态,但是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疗愈中,保持了让人景仰的内心平静,并最终找到与平凡人生相处的和谐方式。
他没有躲在深山穷谷的无人之地,弃绝于人世、无意于妻子,而是“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回到平民百姓中,成为一个劳动者;回归了家庭,与妻子相濡以沫,享受天伦之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对子女慈爱感人至深,他像每一位做父亲的人一样,他望子成龙: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陶渊明之所以受到千载文人的追捧,不在于他是田园之祖、隐逸之宗,也不仅仅是那他飘逸的诗风。而在于他诗词文赋里的温度和真实。他自我温暖,自我疗愈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找到了以朴素的纯真,热爱着大自然和最平实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份宁静、自然、平实千载年来一直温暖和疗愈着后世文人的不如意。
所以蒋勋才说,“陶渊明重新回到了素朴里,回归生命本原智慧。”所以梁启超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二人,而陶尤为鲜明。
自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宁静,找到了自我,后期的陶渊明变得更加超然豁达。当然,在最后,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梦——
在桃花源里,天高地迥,春光秋色,晨晖夕阴,清风徐来阵阵花香,清新雅致,优雅醉人。
在桃花源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纷扰斗争,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怡然自得,宁静祥和。
世间并无桃花源,但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向宁静生活的道路;告诉我们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当现实生活陷入焦虑时,请记住:生活不易,我们都要学会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