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自然资源富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省委、省政府“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要求,不仅如期实现整体脱贫出列,也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围绕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铜仁在“十四五”时期,将如何持续发挥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天的《坚持高质量开创新未来——市州书记谈“十四五”》专栏,来看动静记者对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的专访。
动静记者:您如何评价本次全会的价值和意义?
铜仁市委书记 陈昌旭:这次全会意义非常的重大,确确实实在这么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尤其是对“十四五”的规划提出了“一二三四”的总思路,同时也给我们精准地分析了五大机遇、五大优势、五大差距,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这次全会精神上更加的精准。
动静记者:易地扶贫搬迁铜仁市交上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十四五”时期,铜仁将会在哪些领域重点发力,做好后续文章?
铜仁市委书记 陈昌旭:全国整个搬迁1000万人,我们贵州搬迁188万人,全国最多。铜仁整个搬迁是29.36万人,其中我们跨区县搬迁达到了12.55万人,我们这个数字是占全省的54%。
实际上我们通过跨区县的搬迁,就是把我们最边远的老乡搬到了我们主城区,碧江、万山和我们的高新区、开发区,让我们这些搬迁的老乡很好地充分地就业,而且孩子能够一步到位的在我们主城区上好学,还解决了他们夫妻分居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城镇化率,让我们的人口压力变成了人口红利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所以我们感觉跨区县的搬迁,也是在搬迁过程中的结构优化。
我们下一步就是按照这次全会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所以我们在搬迁的群众周边,把我们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做得更好,而且我们还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我们的产业做实,让我们的老乡真正的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所以我们还要加大培训,同时我们还要在整个社区的文化服务体系、社区的治理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加强,真真实实让我们这些老乡从几百公里搬到主城区以后,和我们的主城区的这些群众有机地融合,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新市民。
动静记者:过去五年,铜仁的经济发展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您觉得这些变化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价值?
铜仁市委书记 陈昌旭:我们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4.8:28.7:46.5。那么到2019年底的时候,我们就调整到20.4:26.1:53.5。
那么这个结构上已经看得出来了,一个是我们的农业的产业结构在下降,同时我们的第三产业大大地提升了7个点,像这就是我们的城镇化,包括我们的文旅这一块发展起来,所以我们感觉这个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那么我们正好结合这次全会提出了“四化”,比如国家发改委已经把大龙开发区作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示范产业园,所以我们就要按照会议讲的,我们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发展。下一步就是要申请作为国家级的开发区,比如说我们的碧江的开发区,刚刚省政府已经批了作为经开区,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做一个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另外就是我们的城镇化的建设,我们在现在的基础上,比如说这次报告里面讲了新型城镇化,也讲到了我们的碧江、松桃作为黔边城市带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们也要围绕这么一个这次全会的精神目标再进一步的优化。
第三就是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我们都知道铜仁的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我们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所以我们就是要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的系列品牌,比如说我们的抹茶、比如说我们中药材、我们的食用菌、我们的油茶等等,所以我们把这么一个农业产业化给我们铜仁用生态的优势把它最大化的发挥。
动静记者:未来如何打好生态牌?
铜仁市委书记 陈昌旭:首先我们做了一个厚植生态屏障,就是我们提出了“六绿空间”,就是绿道、绿水、绿城、绿景、绿园、绿村。所以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工作以后,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66.2%,排名全省第二,就是我们在整个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发展好绿色经济,这就体现了总书记讲的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还出台了梵净山保护条例,还出台了锦江河流域保护条例,还要做好水文章,比如说屈臣氏、农夫山泉这些企业都引进到了我们铜仁。我们要全方位地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
第二个是协同性,我们的整个发展就是三大区块,黔东工业集聚区、我们乌江生态经济走廊、我们的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实际上这三大区块已经包括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我们要突出高质量、绿色化,注重协同性、承载度,提升保障力,也是我们这次会议讲的“一二三四”,要高质量来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