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从9月7日起,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用四个月(9月、10月、11月、12月)的时间,集中播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综述片15集。
9月21日周二20点1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三集《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仁和》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第三集
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
吴仁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侗族大歌这样的评价:“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侗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坚持一种独特的文化理念:“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大歌作为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她叙述民族历史,传播科学知识,讴歌男女爱情,培育淳风良俗,倡导尊老睦邻。在传唱传习中,潜移默化,孕育了侗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长期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人间至境。
2008年,贵州省从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仁和成为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吴仁和在抄写侗歌歌本 周志军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仁和是高增村最具威望的侗族大歌歌师之一,2016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高增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侗语为“告顺”,意为人间天堂之地。这里人人会唱歌,人人爱唱歌,是侗族地区盛产歌师的地方之一,被誉为“侗歌之乡”。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早先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歌就是民族的生命。从开天辟地到人之初,从穑稼农事到婚丧嫁娶,事事都有专门的歌。对于侗家人来说,鼓楼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侗族大歌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侗族大歌属于民间多声复调音乐。大歌的节奏自由,和声完美,旋律古朴优雅,有着高度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侗族大歌因此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支璀灿的花朵。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为其传统的演唱形式,“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
视频为吴仁和在学校教孩子们唱歌
歌师吴仁和演唱的侗族大歌浑厚动听。按照侗族传统习俗,一般由男歌师教导男徒弟,女歌师教导女徒弟。吴仁和与众多侗族大歌歌师不同,他精通男歌和女歌全部的经典曲目唱法,带出的徒弟男女皆有。
吴仁和传歌六十四年,教出了上千名侗族歌手。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的已成为像吴仁和一样的歌师,有的在省、州、县民族歌舞团担任主唱演员,有的被评为侗族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仁和自幼在侗乡长大,五岁开始学唱侗族大歌,一生唱熟了300多首侗歌,编创了2000多首曲目,整理成册的歌本有几十本,共计200多万字。吴仁和老人在世前,一生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发展,一生爱歌、传歌,如今他的徒弟们继承了他的使命,继续传扬着侗族大歌。
周末,村子里的孩子又缠着吴德才到花桥上学歌。吴德才是吴仁和的侄孙,也是吴仁和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侗族的历史文化大都是通过侗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传歌没有特定的人,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在空闲的时间依靠热爱唱歌的侗族人口口相传。
吴德才继承了恩师吴仁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传歌经验。教歌前,吴德才先解释歌词的意思以及讲述歌曲的背景和传说典故,激发大家的兴趣之后再教念歌词,最后再教曲调。现在,传歌的重担落到了吴德才的身上,吴仁和教给他的歌,他都竭尽全力地教给孩子们。
侗族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饭养身;歌养心”,它生动地表现了歌在侗家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粮食,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是恋爱的火焰,歌是节日的欢乐,歌是婚姻的纽带,歌是劳苦中的愉快,歌是悲哀中的慰藉。有了歌,生活有了光彩;有了歌,日子就有了希望。
下周二晚8点10分,《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四集《布依族盘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廷贵》,敬请收看!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 | 往期精选之《三线记忆——黔南篇》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一)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二)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