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仗剑携酒走天涯,个头大的酒壶也可以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418664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战国七雄的燕王哙(kuài),大概是古代最不贪恋权位的一位君王,没到退位年龄,就想离职去种地。不仅要提前退位,还要“选贤与能,以利苍生”。他认为太子平庸,就将国君之位禅让给贤能的相国。“选贤与能”自带道德高度,这个命题本身没有问题,但假如不符合祖制规矩,就容易演变成为好心办坏事的“典型”。燕国由是大乱,齐国乘虚北入,并且颇得民心。《孟子·梁惠王》记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即燕国百姓用竹箪(dān)盛饭,用壶装酒,夹道欢迎齐宣王的部队。也有人认为当地民众壶里装的是水,但既然上街劳军,水显然不如酒“热情”。

“壶”,来源于象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颂壶器盖榫身,铸铭有“壶”字。其上有盖,下有腿,中有腹,两侧还带系耳,非常形象。《诗·大雅》云,“饯之,清酒百壶”,意思是设宴饯行,备酒百壶。西周晚期的“殳(shū)季良父壶”,铸铭“尊壶,用盛旨酒”。这些记载说明“壶”这种有腹、长颈、有盖、有系的容器,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青铜壶起源殷商,秦汉颇盛,贵州多出于汉代。按样式器型分类,主要有圆壶、提梁壶、扁壶、钫壶、长颈壶(瓶)、蒜头壶(瓶)几种。我们曾经撰文描述过清镇、兴仁出土的长颈壶和务川出土的蒜头壶,巧合的是,上述几地也出土有圆壶和提梁壶。就笔者感觉,圆壶和提梁壶相较其他壶,不仅体量大,形制相对也更加规整。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两件,则可堪称贵州汉代酒壶的“王者”。

西周颂壶铭文“壶”

交乐6号墓出土的青铜提梁壶,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8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23.2厘米,底径20.3厘米。整壶由器身、器盖和提链三部分组成。器身造型为束颈,盘口,扁鼓腹,五棱喇叭形高圈足。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肩腹部共饰弦纹七条。器盖榫口与壶体卯口套合,盖顶錾(zàn)刻四瓣汉代常见的柿蒂纹。半球形盖钮,上挂一环,方便提拉揭盖。器盖顶两侧还置对称条形环耳。提链与器肩铺首衔环套接,两侧链环均为16节。这种壶称为提梁壶原因,即是因提链上一般设计有提梁。此壶提梁为半圆形,两端饰龙首衔环,等级非常高,龙首衔环与提链套连,用手握住提梁,便可轻易将壶提起。为什么说此壶堪为“王者”。首先是器物保存非常完整,其次器型相当标准,完全不输中原大墓出土的顶级提梁壶。此外,它还明显比贵州出土的另外几件提梁壶高出一头。务川县大坪团坡村1号墓出土的高为28厘米,兴义市万屯8号墓出土的高也为28厘米,清镇市2号墓出土的和其最为接近,但也要矮其4厘米,整器高度为34厘米。

提梁壶 交乐6号墓出土

壶盖

提梁饰龙首衔环

古人为酒壶设计提链的原因,自然是为了方便携带。清代满族诗人富察敦崇创作的风俗杂记《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一种盛酒器),出郭登高”。意思是重阳佳节,士大夫们要提着酒出城郊游、爬山、赏秋、喝酒。那这种端庄大气的酒壶,真的和诗人文字里描述的一样,可以携带到户外去吗?答案还真有。在一幅以“文姬归汉”为题材,创作于南宋初年的《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画卷中(原作者不详,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便有一分外俊朗显眼的红衣侍卫,左手提着提梁壶,随蔡文姬归汉队伍一起,“行尽胡天千万里,唯见黄沙白云起”。

提壶侍卫 《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局部)

最近,黔西南州博物馆联合兴仁市文管所对交乐汉墓出土的一批陶器进行修复,其中一件圆壶经修复后,也初露“王者”锋芒。所谓“圆壶”,其颈、口、腹、足等基本特征和提梁壶大体一致。简单地理解,圆壶的基础上增加提链,就成了提梁壶。陶质的壶多为仿青铜而作,一般为明器,主要用途是为墓主人下葬节约成本。此器盘口,口径12厘米,可惜缺盖。束颈,扁鼓腹,腹径28厘米。高圈足,足径15.8厘米。肩腹部各饰凹弦纹一组,分别为两周和三周。肩部饰双系穿耳,可通过麻绳拴系使用。系耳两侧饰铺首衔环一对。整器表面通身施黄釉,造型古朴端庄。通高38.5厘米,甚至比交乐6号墓出土的提梁壶还略高。据厦门大学吴小平《汉代铜壶的类型学研究》一文,圆壶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宗周地区,并随着周文化的扩散而传播。其器型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趋势为颈部收束伸长,腹部下垂变鼓,圈足增高外撇。而提梁壶产生的年代虽然要晚一些,但演变趋势大体与圆壶一致。交乐汉墓出土的这件黄釉圆壶,具有非常典型的束颈、扁鼓腹、高圈足三个特征,时代可定为东汉中晚期。像这种体型大气、釉面又十分均匀的陶壶,在贵州出土的同类型文物中,较为罕见,当之无愧为贵州汉代圆壶之“王者”。

黄釉圆壶 交乐汉墓出土

古人讲究“仗剑携酒走天涯”,但多是针对携带一些小型简单的酒壶,比如葫芦、小扁壶等。像这种体型较大又没有设计提链的圆壶,可以携带到户外使用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只是相较提梁壶,显得麻烦一些,需要用绳拴系加固。清乾隆时期供奉内廷画家丁观鹏,在其临摹唐代画家韩滉的《七才子过关图》中(原迹下落不详,临摹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有一白净侍童,随李白、王维、崔颢等七大才子从关中平原东出蓝田关。仔细观察这位侍童,其左肩扛一包袱,右手提的正是一只圆壶。只不过与燕国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宏大场面截然不同,《七才子过关图》中仅有这孤零零的一壶酒,怕是远远不够诗人们开怀畅饮吧。

提壶侍童 丁观鹏《七才子过关图》(局部)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刘志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