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祭与腊八节,还真不是一回事儿。腊祭要早得多,而现在的腊八节,其实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华夏民族的民俗节日,一个是佛教的节日。
关于腊祭,据《艺文类聚》引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风俗通》记载:
《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臈’(là,古同腊)。臈者腊也,因腊取兽,祭先祖也。汉火行,衰於戌,故此日腊也。”
对于古人而言,“蜡”与“腊”是完全相通的。这里的“《礼传》”读作lǐ chuán,是指《礼记》。但这一文段说出了历代对于腊祭的不同称呼,并未指出腊祭的来历。
谁是腊祭的创始人?
《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
那伊耆氏是怎样的人呢?
东汉郑玄注解说:“伊耆氏,古天子号也。”唐代孔颖达注疏曰:“《明堂》云:‘土鼓、苇籥,伊耆氏之乐。’《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蒉桴而土鼓。’俱称土鼓,则伊耆氏,神农也。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也。”后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伊耆氏就是神农。
炎帝像,图片来自网络
也就是说,神农或为最早的腊祭典礼肇始者。
赖《礼记·郊特牲》保存而流传下来的《伊耆氏蜡辞》云: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
草木,归其泽。
蜡辞的大意是,土归原处!水归沟壑!昆虫不要兴灾作难!草木归入沼泽!
这样的歌谣很给力啊,显然带有强烈的原始宗教意识。其实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而是具有巫术意味神秘属性的咒语,想必再经千人唱万人和,其祈福与祝词的功效能够给予人们最大的心理慰藉,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会得以彰显。
仅从《伊耆氏蜡辞》来看,伊耆氏时代的腊祭或许并不排斥民众的参与。但到了周代及以后,腊祭必为天子主持执行,确立为典章制度。《礼记·月令》曰:“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后世学者注解说:“此《周礼》所谓蜡祭也。‘天宗’,谓日月星辰也。‘大割’,大杀群牲割之也。‘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或言‘祈年’,或言‘大割’,或言‘腊’,互文。”
也即,天子的腊祭,要祭奠天上的日月星辰,要祭奠地上的“门、户、中霤(liù,天窗神)、灶、行(háng,道路神)”等五神,要祭奠列祖列宗。而所用祭品,一为牺牲,用牛、羊、猪等,一为打猎所得猎物。
腊祭祭品要用到猎物,后世也因之承继有腊日前后打猎的风俗。唐代卢纶有《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唐代姚合《腊日猎》诗曰:
健夫结束执旌旗,晓度长江自合围。
野外狐狸搜得尽,天边鸿雁射来稀。
苍鹰落日饥唯急,白马平川走似飞。
蜡节畋游非为己,莫惊刺史夜深归。
诗写“蜡节畋(田猎、打猎)游”,刺史及其随从架鹰走马,猎取狐狸、鸿雁,从清晓早晨直至夜色深沉,乐此不疲。这情景,好似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阙所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而关于腊日打猎,宋代田锡《和宋太玄腊日》诗也有曰:“更怜罢猎归侵夜,重对歌筵红烛台。”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大阅兵场景(清弘旿绘《阅武楼阅武图卷》局部)
回溯到春秋时代,腊日“一国之人皆若狂”的热闹很令人向往。
《礼记正义》记载曰:
子贡观於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这里,孔子教育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说,腊祭的要义、大义正是在于让劳苦的农夫得以休息,饮酒燕乐,以宣示君王的恩泽。
《周礼注疏》有曰:“国祭蜡,则龠《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后世学者注解说,其“《豳颂》”所指,当即《诗经·豳风·七月》也。因“《七月》又有获稻作酒等至之事,是亦歌其类也”,且《七月》诗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九月降寒霜,十月清谷场。美酒敬宾客,羊羔大家尝。登上公侯堂,兕觥敬公爵,高呼寿无疆。
直至东汉,蔡邕《独断》也有记载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东汉班固等《东观汉记》则记载了一个腊日皇上赐羊给博士的严肃庄重段子。《东观汉记》云:
甄宇,北海人。建武中,青州从事徵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头。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称分其肉。宇曰:“不可。”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
东汉时代的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员,博士祭酒是博士们的长官。面对皇上赏赐给博士们的每人一头羊,如何分羊居然难倒了博士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岂非虚谈!
图片拍摄:邵小芮
东汉时代,“民间”也有腊日宴会的风习。《郑玄别传》曰:“玄年十二,随母还家。正腊宴会,同列十数人,皆美服盛饰……”《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魏、晋时代江伟《答贺蜡诗》(及小序)曰:“正元二年冬蜡,家君在陈郡。余别在国舍,不得集会。弟广平作诗以贻余。余答之曰:蜡节之会,廓焉独处。晨风朝兴,思我慈父。我心怀恋,运首延伫。”
这些记载里,郑玄、华歆、王朗、江伟等家族绝非平民百姓,他们的腊日宴会或即为家族腊祭后的团圆节——腊祭也藉此从君王的国家典礼流布为贵族之家的祭祖团圆风俗,直至散布民间,成为百姓更为欢呼雀跃的民间节庆。
说到百姓的腊祭,宋代陆游《游山西村》有“莫笑农家腊酒浑”的诗句。又,宋代戴表元《积雨小斋喜袁太初舒叔恭两生至》诗有云“腊酒家家寒未煮”。综合来看,这美味的“腊酒”是家家都要煮的。在宋代,制作腊酒,齐备腊祭,欢庆腊日已蔚然成风。
腊祭如此重要又喜闻乐见,那么,腊祭日——腊日是在哪一天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腊”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即,汉代时“腊祭”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其实并不固定,类似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相对于农历日期,每年都会有前后较大变化。
南北朝时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是最早的明确的腊日的说法。但这样的说法在社会上并未完全通行。
唐代杜甫《腊日》有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可惜诗圣并未明示他那个时代的腊日到底是何日期。
图片拍摄:邵小芮
南宋诗人郑刚中写有《十二月二日腊祭前一日致斋惠照清叟察言观色院三绝》,其诗有曰:“峨冠执法公家整,端冕临祠我亦严。”“腊祭精严古院幽,邻房不敢对茶瓯。”诗写“腊祭精严”,还要冠冕正装出席,可见这样的腊祭是认真的。但诗歌题目所云“十二月二日腊祭前一日……”,对应详察,那南宋郑刚中的“腊祭”当在十二月三日了——并非腊月八日!
那么,腊八节又是怎么回事呢?
最初的来历或许也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先说“腊八”。《礼记·郊特牲》有曰:“天子大蜡八……八蜡以记四方。”郑玄注解说:“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
这就是天子腊祭中又被认为会郑重祭祀的“八神”体系(与上文所述不同)。一般理解,其中先啬是指神农,司啬指后稷,农指农夫神,邮表啜指茅主管棚、地头和水井的神,猫虎指猫神、虎神,坊指堤神,水庸指城隍,昆虫指昆虫神。
有可能是因为《礼记》的这个“腊八”神体系,民间渐渐趋同地把腊祭的日期认同为腊月八日,十二月八日,这样就形成了固定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另一个来历是关于佛教的。
佛教的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重大节日。佛教的腊八节开始兴盛,是在南北朝时代,与传统的腊祭、腊日宴饮等逐渐合流。
而腊八节的饮食,最著名的就是“腊八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说,腊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喝腊八粥、普施腊八粥最早是佛教的盛大纪念活动。
图片拍摄:邵小芮
宋代的腊八粥是“五味粥”,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八宝粥”。宋代的这“五味粥”或许较常见的就正如宋末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了腊八粥的豪华版:“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细数一下,用了17种食材,能不好喝吗——这方子,宫里头的吧!
腊祭庄重,腊日热闹,腊八粥好喝哦!
捧一碗腊八粥,香甜、温暖。
这个腊八恰撞上大寒,而寒尽春来——春天,就在前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