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出游,人从众𠈌,欢乐非凡。导游手里,一般总是打着个小旗子,省去了不少吆喝;家庭游、自行组团游也大都会约定一个“集合号”,丝巾、帽子、气球、卡通,那画面简直不能太美。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导游的小旗子,是“游”的正宗。
“游”字的古体字形是:
走之旁加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说:“旌旗之流也。”意思就是,旗帜上的流苏。清代段玉裁进一步注释说:“从辵者,流行之义也。从者,汓(qiú)省声也。”“又引申为出遊,嬉遊。俗作遊。”也即,我们今天的出游、旅游、游玩等意义,是从“旗帜上的流苏”这一古含义引申出来的。
当然,古代能够打着旗子出游的,当然不会是凡夫俗子、寻常百姓。
天子都是仪仗出行的,最有资格旌旗猎猎,这大约才是真正古代意义上的“游”,一般被称为“巡游”“巡幸”“巡狩”“巡守”。
史书记载的第一巡守达人是舜。
《尚书·舜典》曰:“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这是强调了天子巡守的礼制。舜在一年之内,巡守东岳、南岳、西岳、北岳,分别举行盛大祭祀典礼;而这样的巡守,每五年一次。《史记·夏本纪》也记载说:“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舜帝南巡图,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孟子·梁惠王下》解释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东汉郑玄注解认为:巡守就是“行视所守也”。他指出:“殷制六年一巡守,周制十二年一巡守。”
另一个与天子相关的“游”是“游畋”,也可以写作“游田”,指出游打猎,即“游猎”。
《书书·无逸》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以庶邦惟正之供。”孔颖达疏解说:“文王不敢乐于游逸田猎,以众国所取法则当。”意思是说,周文王率先垂范,为诸侯邦国作出榜样,不敢以游猎为乐——这正反映了君王们往往以游猎为乐、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罔顾百姓死活的黑暗现实。
为此,《尚书·伊训》曰:“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晏子春秋·谏下八》曰:“春夏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
后世的秦始皇、汉武帝也是乐以巡游治国的……直至隋炀帝巡幸江都(今扬州)……再有那乾隆皇帝,据说六次巡游江南,五次巡游五台山,三次巡游泰山——看,这都是朕的江山!
乾隆下江南,图片来自网络
写贵族“出游”的最早的诗歌,是《诗经·邶风·泉水》,诗曰: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xiè,同“泻”,消除)我忧。
历代解诗者大都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卫国公主,可信从。诗歌的大致意思是说,远嫁的公主魂牵梦绕思念卫国,只得与陪嫁而来的诸位姐妹策划。“出宿”的情景犹在眼前。然而思归不得,欲罢不能,只好驾车出游,聊以销忧。
孔子是反对远游的吗?不是。孔子的确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但这话是出自《论语·里仁》的,而且有个关键的后半句:“游必有方。”因此,孔子的原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相对于能不能远游,孔子更强调的是远游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孔子的远游,历经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现在被我们称为“周游列国”。但其实,“周游”的说法最早出于《管子·匡君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於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推测而言,管仲所云,让“游士”“周游”四方,应该具有宣传本国主张、维护本国立场、吸引外来人才等目的。显然,“周游”里的“游”字,可能除了游历之外,也还有“游说”的含义。
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来自网络
屈原的远游,在精神层面集中体现于他的《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路曼曼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实际上,《楚辞·远游》其实是“神游”,所写主要内容是想象中的天上远游。
诗圣杜甫则比较现实,他的远游又自称“壮游”。其《壮游》诗曰:“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历史上这样“壮游”的文化名人很多,司马迁算是较早的一个。《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还有,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徐霞客游历各地等也是著名的壮游。而其中旅游大咖徐霞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旅游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中国旅游日的日期就是《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
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出现了贵族子弟遍历欧洲各国旅行的风尚,后来也扩展到富有的平民阶层,并形成传统。(那个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的冒险,应该就是这一风气的体现。)英语里称为Grand Tour(据说源自法语Le Grand Tour),这被翻译为汉语中的“壮游”,很有“周游列国”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
而说到游山玩水,山水之游,那个“远游”以及“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先行者。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我们一般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孔子的原话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水一山,一动一静。山山水水,动静自如。看来,孔子是深得山水之乐的。
诗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确,西之太白、峨眉,东之泰岱均入其歌诗。而且,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首“梦游”的名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读来,亦真亦幻,多姿多彩,真是想象奇绝,意境雄伟,而又浩气昂扬,自由豁达,是一首堪与屈原《远游》并肩的大作。
李白有个爱豆是南北朝时南朝齐代的谢朓。谢朓就是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用现今人们对偶像的称呼,谢朓就是李白的“我谢”或“我朓”了。谢朓《游敬亭山》诗曰: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格,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
敬亭山,图片来自网络
大约二百六十年后,谢朓的粉丝李白登上敬亭山,写下了《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时李白的内心,或许是在默念谢朓“要欲追奇趣”的强自宽慰,或许是在感慨谢朓即便“皇恩竟已矣”,仍然安于“兹理庶无睽”的人生从容。
唐末的“花间”词人韦庄,写有《思帝乡》四首,把“游”引向了艳丽、艳情。其词曰: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夏日游,杨花飞絮缀满头。年少轻狂,任意不知羞。
为比花容,一身罗裳玉搔首。休言愁!
秋日游,落英缤纷花满头。儿郎情深,依依双泪流,恨离愁。
不忍别,待到山崩水断流!
冬日游,似水云雪落满头。莫是谁家少年不知愁。
纵无心,跌入云泥,相看笑不休!
韦庄的这“四游”,很是爽快明丽,被认为正如同北朝乐府“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诸作,风采焕然。
宋代词人,则创作了“少年游”的词牌,欧阳修、苏轼、周邦彦等诸位大咖均有填写。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或许更接近词牌本意,其词曰: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苏轼是个乐天派,拿他游览所写的诗文与柳宗元《永州八记》比较,清绝清冷少,而雄浑慷慨多。于是,苏轼在赤壁怀古,“神游”故国,我们便得了课文来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当然,古人的“游”很精彩很出彩,可我们的人生一定要由我们自己来书写——绚丽就在路上,美好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