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需要人来传承的,技艺是需要人来传承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传承人的生活、传承人的故事是鲜活的,而讲述传承人故事的意义在于,传承人在自己的手艺中安身立命,在自己的文化中获得生命的自在与安详。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以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
“亚鲁王”国家级传承人——陈兴华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从9月7日起,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记忆贵州》栏目将用4个月(9月、10月、11月、12月)的时间,集中播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优秀项目综述片15集。人类学家说:“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民族才活着。”该系列综述纪录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全面呈现非遗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智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安顺地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来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
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其中50%为70周岁以上的老人。截至2015年底,已有近300名国家级传承人去世,少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
“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饶世光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充分整合全省“非遗”资源,积极组织专家、项目保护单位、执行团队在田野实地走访,深入传承人所在村寨、家庭,开展抢救性记录采集。
“布依族八音坐唱”国家级传承人——梁秀江
9月7日晚8点10分,《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第二季第一集《亚鲁王——陈兴华》。观众朋友能够在为期四个月的展播季中,陆续观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优秀影片,了解亚鲁王、布依戏、苗族古歌、铜鼓十二调等多个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敬请期待!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