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莲花绽放,风姿绰约,从情爱花到君子花的千年吟唱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594173300

夏日时光,荷塘消暑,眼前一派明媚,风中满是清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动可以见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绰约让人入迷,甚至,恍惚飘渺间,似乎可以听到《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吟唱……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早已有对于莲花的评价。“莲,花之君子者也。”此论出自周敦颐《爱莲说》,此后,莲为君子之花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南宋诗人包恢《莲花》诗曰

暴之烈日无改色,生於浊水不受污。

疑如娇媚弱女子,乃似刚正奇丈夫。

有色无香或无实,三种俱全为第一。

实里中怀独苦心,富贵花非君子匹。

仔细涵味,可见包恢对于莲花极为推崇。他认为,莲花无惧烈日,生于浊水而不受污染;看似柔弱却刚正不阿;而且,莲花色、香、实三者俱全,名列花中第一;还常怀苦心(指莲心。莲子包有莲子子叶,味苦),不慕富贵,堪称君子花。

图片来自网络

但追根溯源,古人歌咏里的莲花最早显然与爱情相关。《诗经》里就有现存最早的提到“荷花”(即莲花)的两首诗歌,《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郑风·山有扶苏》诗曰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荷华”就是荷花。诗中的“隰”(xí),是指与“山”对应的“低洼潮湿之地”。其第一章的大意是,高高的山上有茂盛的树木,低洼的沼泽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我没见到美男子子都,却偏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陈风·泽陂》诗曰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中的“蕳”一般认为是指兰草,即泽兰。“菡萏”也是指荷花。这首诗也是重章叠句结构,每章的意思是一致的,有一唱三叹的婉转风致。其第一章的大意是,伫立在那池塘的堤坝上,可以看到蒲草和荷花依然美好。而我心仪的美人啊,让我忧伤让我痛。日夜思念难入睡,以泪洗面想爱人。

综合这两首诗看,荷花与树木、水草等组成意象群,以男女对称的方式,或欢快、或伤感,反复歌咏,表达真挚爱情。也即,莲花在《诗经》中被用以表达爱情是稳固的、约定俗成的文学手法,由此,后世的诗词歌赋也得以传承沿袭。

《古诗十九首》里有首《涉江采芙蓉》,“芙蓉”也是莲花的别称,据说还谐音双关“夫容”,这首诗,也是较早的“采莲曲”了。《涉江采芙蓉》全诗如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写采莲花、采香草想要赠给所思所想之人,然而爱人却远在天涯。若该诗为女、男对唱,则更为贴切,诗的后四句是游子在外的感发,仿佛被女子痴情感召,心有所动……然而却最终只是叹息长路漫漫,岁月悠悠,情意深深,伤痕累累!

南北朝时代梁元帝萧绎写有体物抒情小赋《采莲赋》,极力描摹采莲之欢愉,美人与荷花相媲美,语言整饬,音节谐美,轻灵多姿,玲珑剔透,潇洒飘逸,可谓婉丽多情,清美自然。赋曰: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该赋可以译为:紫茎亭亭呵,粼粼泛波,红莲朵朵呵,芰荷重重。碧绿的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同黄螺。此时此地,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柔情荡漾。鸟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船桨划动被水草挽住,船儿前行,浮萍移开。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绽的荷花。采莲女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苇茂密,紧挨着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返回,梧台似乎已经遥遥可见。水中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蔓缠住了采莲女的臂环。泛舟悠闲自在,水洲边放歌一曲《采莲》。

这《采莲》歌中唱到: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的清香与她衣服上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碧玉手持所采莲花、荷叶进献给汝南王,希望穿上用莲花、荷叶制作的美丽衣裳。

萧绎是宫体诗的高手,长于描写女性的声色与容态。本赋详写莲花丛中轻歌曼舞的采莲女形象,加之赋末《采莲》之歌,以采莲女因持莲花、荷叶进荐“君子”,希望君子“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隐蕴“永以为好”之意。后世的采莲诗词歌赋,在表现手法、感情表达与形象塑造上,大抵没有超出萧绎的这篇《采莲赋》。

但后世与莲花相关的诗歌里,特别是与爱情相关的莲花诗歌里,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玩起了“谐音梗”。比如“莲”—“怜”(怜爱,爱慕),“莲子”“怜子”(大约就是“爱你”的意思);“藕”“偶”(对偶,匹偶,配偶,类似“对象”的意思),“藕丝”“偶思”(思念爱人)。明白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再来看朱自清《荷塘月色》所引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柔情如水脉脉,便可以明了了。再如,唐代诗人李群玉《寄人》诗曰:“寄语双莲子,须知用意深。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语切切,爱深深,纸短情长,也是爱情甜蜜的表达。

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采莲曲》中写有“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除了写藕断丝连、“偶思”不断、爱意缠绵,还提到了“并蒂莲”。并蒂莲并不常见,但正因为稀奇,反而诗人多有吟咏。如唐代诗人刘商《咏双开莲花》有曰:“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唐末韦庄有《合欢莲花》诗曰“结作双葩合一枝”。再如宋代诗人晁说之《偶得双头莲花戏作》有曰:“嗟尔芙蓉芬芳姿,山水无染称瑰奇……莫言才气世无双,并蒂何如君看取。”还有金元之际的大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双蕖词》有曰:“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因为并蒂莲是在一根花茎上开出两朵莲花,也称并头莲、同心莲、合欢莲等等,一般而言,除了作为吉祥的“福瑞”,并蒂莲更被认为是情投意合、恩爱合欢的情爱之花。

图片来自网络

莲花作为君子之花,其源头亦可推溯至先秦时代。楚辞里就较为集中地运用芙蓉意象表达高洁清白、孤傲正直的人生品格和精神追求,这应当算是莲花作为君子之花的萌发与开端。如屈原在《离骚》里有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再如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有曰:“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还有,宋玉《九辩》有曰:“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这些描写,芙蓉、荷叶所装饰(或制作)的衣物均是正面人物或神所拥有的,足以彰显其尊贵、高尚,与众不同,傲然不群。

苏轼也是把莲花视为君子花的,他的《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诗有曰:“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苏辙的《千叶白莲花》则有曰:“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而二苏大约仅比周敦颐小二十岁左右,由二苏的这些诗作似乎也可以推定,周敦颐《爱莲说》在当时影响就很大,且莲花为君子之花的地位或即由此确立。《宋史·列传·道学一》有周敦颐的传记,记载黄庭坚高度评价周敦颐说“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南宋诗人王迈的《莲花》诗曰:“莲花出自於泥中,过眼嫣然色即空。争似泥涂隐君子,褐衣怀玉古人风。”这显然就是周敦颐《爱莲说》的诗歌翻版。而明代大儒王守仁《再过濂溪祠用前韵》诗曰

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自支离乖学术,竞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蘋。

周敦颐号濂溪先生,王阳明在诗里充分表达了对于周敦颐的崇敬之情,并且在最后一句点到了“莲池”,暗含对于周敦颐君子品格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于莲为君子花的充分肯定。

爱情花?君子花?“皇上,您还记得十八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呃,那么,你的眼里,莲花是楚楚动人还是香远益清?

编辑

曾璐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