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因1月2日在贵阳市水东路段的南明河里发现了一只奇怪的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许多人都好奇这是一种什么鸟,也有人疑问是不是贵阳的生态环境变好了,这些奇怪的鸟儿也来安家了。根据人们拍到的照片和视频,初步判断这只鸟是中华秋沙鸭的雌性个体。
石阡鸳鸯湖管理局提供
中华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鸟类。全长约49-63厘米。嘴长而窄,嘴形侧扁,不像常见的鸭类那种扁平的嘴形。嘴先端较尖,略带钩,红色。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脚红色。下体白色,肩和下体两侧胁部羽片的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所以又称为“鳞胁秋沙鸭”。
虽然雌雄个体大小差不多,但体色有较明显的区别:
雄鸟的头和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杂以黑色斑纹,尾灰色,大覆羽、三级飞羽和初级飞羽组成白色翼镜,头部黑色。而雌鸟的头和颈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沾灰色。
匡中帆提供
不管是繁殖期还是越冬期,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式活动。只在越冬迁徙前才集成较大的群体,但有趣的是在迁飞和越冬过程中群体往往会分散,很少见到集大群活动。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及草地。
中华秋沙鸭的繁殖习性与鸳鸯有些相似,都是在树上营巢,把巢建在粗壮的活体阔叶树的树洞里,一般树洞距离地面的距离超过10米。小雏鸟孵出壳后,亲鸟不会去喂养它们,而要靠它们自己去觅食。问题是小秋沙鸭还没有长出飞羽,根本不会飞,在高高的树洞里怎么能找到食物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石阡鸳鸯湖管理局提供
中华秋沙鸭是一个古老的物种,已在地球上存在了一千多万年。它们躲过了第四纪冰期的残酷环境,当然也躲过了猎食者们的捕猎。但是种群数量却很小,其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全世界总共过超过1500-2000只。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列入濒危鸟类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
匡中帆提供
目前已知主要在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繁殖,在西伯利亚、朝鲜也有少数记录发现过中华秋沙鸭的巢。越冬则在江西、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也曾有人在越南发现过。目前对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研究较多,数量统计也是通过繁殖地的估计,而对越冬的研究很少,是一种神秘的鸟类,时而在一个地方出现一两天就换了地方。
匡中帆提供
贵州有关中华秋沙鸭的最早记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平塘县掌布乡。2001年在荔波县方村乡有人捕捉到一只雄性个体,因为看到鸭子身体上长了个鸡嘴,觉得奇怪,才送来给我们鉴定,最后发现是稀有的中华秋沙鸭。2003年在荔波小七孔也曾发现过两只中华秋沙鸭,可惜没有照下来。2017年11月,在石阡鸳鸯湖发现有一雄两雌中华秋沙鸭,在那里停留了三天后离去。2018年12月23日,铜仁学院米小其教授等在铜仁天生桥水库开展鸳鸯专项调查时,发现鸳鸯群中混有3只中华秋沙鸭。2019年,在黔东南和铜仁都发现过中华秋沙鸭越冬。2020年11月,贵州科学院生物所的匡忠帆高级工程师在贞丰做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时,看到了32只中华秋沙鸭,这是目前在贵州发现最大的中华秋沙鸭群体。
匡中帆提供
这些年来,贵州通过建立保护地、生态修复、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野生动物感觉得到安全,有些物种选择了在贵州越冬,甚至在贵州安家。如鸳鸯,本来应该是候鸟,现在在贵州的很多水域都可以看到。有一部分变成了留鸟,在贵州繁殖,如贵州石阡的鸳鸯湖,每年都有几百对鸳鸯长年留在那里生活。
人们对野生动物感兴趣、爱护野生动物是好事,但不要用自己所谓的“爱”过多干预野生动物的生活。让它们感觉到安全,与人相安无事即好,不要去考虑投食、亲近等,当然更不能捕捉。
关于中华秋沙鸭,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它选择距离水体较近的树营巢
为了避免猎食者的袭击,中华秋沙鸭通常会选择水边的树木营巢,这样一旦发觉有危险临近,中华秋沙鸭可以第一时间飞到水里躲避危险。
水上猎食能力不容小觑
中华秋沙鸭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们非常善于游泳和潜水,同时在水中的速度还非常快,故而捕鱼方面是一把好手。只要是有水的地方,中华秋沙鸭总是不缺鱼吃。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也许是长期进化练就的一身本领,小雏鸟在刚刚孵化出来的一两天之内,都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直接掉到地面,却很少有被摔伤的情况。一旦到了地上,它们像是自带导航,不用亲鸟的指引,马上向水的方向跑去,然后快速进到水中。毕竟,对于游水、泅水能力都极强的中华秋沙鸭来说,水里不仅有它们需要的食物,也要比陆地安全得多。
延伸阅读:
此前,冉景丞老师的专栏文章也曾专门对中华秋沙鸭作了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